小原校自2001年1月2 日關閉後,引起華社極大爭議。當地居民自發成立保校工委會,也讓堅持留在原校的34名學生在學校對面的寺廟和由貨柜箱改建的課室內上課。白小保校工委會經過7年來不屈不撓的努力和爭取,終於獲得政府首肯,落實當地居民及華社多年的願望。教育部長實踐大選前諾言,重新打開白小原校的大門的開明作風,必須受到肯定。
保校工委會等人這些年為保校而奔波勞累,始終堅持到底的毅力和精神,讓人感動,尤其是已故主席熊玉生多年來為保校鞠躬盡瘁,以致遽然長逝,白小原校能夠重開,熊老和工委會眾人,功不可沒。他們維護華教的精神,不但受到華社褒揚,蔚然成為年輕一代的典範,也令友族對華社堅持母語教育的毅力另眼相看。
教長這項宣佈,預示爭論近8年的白小風波,已告塵埃落定。重新啟用白小原校的校舍,無論對任何一方,都有利無弊。校舍雖荒廢多年,但基本的建築結構應該還很安全,一些破損之處只待修補整理,就可使用。與其讓校舍腐舊或拆除,不如將之重開,方便更多學生就讀,不管是基於教育目標或經濟效益的理由,重新啟用白小原校,皆是正確和明智的決定。
不過,將重新啟用白小原校和微型華小遷入相互掛勾,卻讓人覺得美中不足。儘管保校工委會清楚表明,他們的目標只是為了要保留一所華小,不堅持使用“白小”的校名,但是讓微型華小遷入原校,實際上只是涉及微型華小搬遷和舊校舍新用的問題,根本談不上保留或增添一所華小的問題。一些以華人佔大多數、極度渴望興建華小的新住宅區,可能退而求其次,企盼微型華小搬遷到來,而目前符合搬遷條件的微型華小並不多,搬一所少一所,新住宅區的居民可能會對微型華小遷入白小原校大失所望。
其實,政府既有誠意重新打開白小原校校門,實應該讓它成為一所分校,吸收附近居民的新生入讀,一來為白沙羅新村和17區居民帶來方便,二來可減輕鄰近華小的負擔。7年前遷到麗陽鎮的白小,學生人數只有約1400人,目前已迅速增加到約2500人,必須增建新校舍來應付不斷激增的學生人數。
倘若政府允准白小原校重開,設為分校,將未來入讀的學生人數限定在1000人以下,必能減輕麗陽鎮白小的收生壓力;此外,微型華小亦可選擇更適宜、更迫切需要華小的地區搬遷,豈非一舉兩得嗎?
大選之後,政府對待華小的態度,顯然有所改善,這是可喜現象;不過,政府在大選前宣佈要興建6所新華小及允准13所華小搬遷的承諾,務必要盡快落實